【急症科先鋒】港男打波後膊頭痛狂流汗求診昏迷 千鈞一髮斷症心肌梗塞救回一命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3/08/03 18:17

分享:

分享:

香港賽馬會首席醫療主任團隊,胡詠儀醫生(右二)是其中成員。(被訪者提供) 

提到急症科醫護,不期然想到他們分秒必爭救人於瞬間。

事實上這科是一門橫向醫學,涉獵範疇多、廣、雜,推陳出新的醫學知識也要與時並進,職責需要他們必須面面俱「通」。大眾對他們又認識幾多?以下由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胡詠儀醫生及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楊小鳴醫生為大家詳述。

胡詠儀醫生=胡
楊小鳴醫生=楊

Q:急症科醫生有哪些日常工作?

胡:一般大眾認為急症科醫生想當然在急症室工作,事實上我們的職責及工作場所廣泛,包括一些未入到醫院的院外事情,如飛行醫生或飛行服務隊,把傷者送到急症室前,中間進行心外壓拯救。

又例如馬會醫生,這也屬於院前工作。本港在賽馬日除了公立醫院急症、麻醉科醫護和聖約翰救傷隊駐守外,由馬會聘請的首席醫療主任(一般為私營急症專科顧問醫生)也會參與其中,為受傷騎師提供即場緊急醫療支援。除處理賽馬日的醫療事故,更重要是預防,會做很多Practice,就算遇上意外都手到拿來。

楊:急症科醫生不為人知多是院前工作,除飛行服務隊和馬會醫生,亦有護送醫學和運動醫學,另外毒害物質、輻射也需要我們處理,可見我們涵蓋範圍之廣。

醫護人員正為急症室危殆病人接駁人工心肺。(被訪者提供) 

Q:一個急症科專科醫生如何煉成?

胡:臨床訓練十分重要,急症科醫生需要不停學習,接觸不同病人由他們身上學習。

急症科專科在香港必須經過6年專科訓練,並要應考3次專業試,中間也有本地急症培訓,亦需有6個月外科及內科訓練,急症科專科醫生也可選修深切治療科、麻醉科等。簡單來說,成為急症科醫生,最快也要6年。

專科學院對醫生也有要求,如做了幾多年的本地急症、看過甚麼個案也會睇,一個急症科醫生就要在涵蓋範圍有認知,不能一個病人來到,說未看過蛇咬受傷個案,就不可以了。

Q:急症科是橫向醫學,幾乎任何一環醫學範疇也要有認知,如何短時間內判斷病人病情?

楊:我們日常工作有很多不確定,恢復急救有CAB三方面:恢復病人的C(Circulation血液循環)後,要維持他的A(Airway氣道)以及B(Breathing呼吸),目的是穩定病人情況。在短時間內病人未必有好大進展,要助他慢慢一樣一樣提升。

簡稱START的檢傷分類法的紅黃綠黑分流卡:紅色為第一優先,黃免第二優先,綠色為第三優先,黑色最不優先。(被訪者提供) 

除保持CAB外,急症科對其他醫療專科都要有一定認識,有時很難在短短10分鐘內,判斷出病人致病根源,起碼先將病人病情穩定,再由其他專科跟進治療。

胡:急症科醫生要比較八卦,不時要問個尋根究柢,例如病人表示被蛇咬,是否行山所致抑或自己飼養毒蛇。除了問診,有時也會做一些小檢查或照X光,急症科醫生過程中涉及大量判斷和決定。

這科也要不停持續進修,專科醫生每3年有一個循環,經上堂、測驗及研究等要達到某一個分數,保持專科醫生的資格。

Q:成為急症科醫生有哪些條件?

楊:性格愛接受挑戰,急症室內不時要面對混亂場面,如急救房鐘聲經常響起,要馬上放下手頭工作去急救,要有心理準備處理不同突發狀況。在混亂之中也要有條理審慎,處理病人資料不能出錯,避免影響病人的安危。有少許差誤都會有大影響,舉例使用自動心外壓器,位置放高放低,都會影響救治的效果。

胡:在混亂中找條理,急症不斷有新的事物發生,可能剛處理好幾個急救病人,接着又有新病人到來。急症科醫生必須「不怕失敗、努力嘗試」,工作中總面對不少沮喪和挫折。像受訓初期,從X光片中遺留了病人病情的蛛絲馬迹,要從中汲取經驗。

肯接受挑戰、不氣餒、在混亂中找到條理,是急症科醫生3大重點。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從急症室的軟硬件、醫生的院內院外職責、救急扶危的工作點滴等,讓讀者走進急症科的世界。(萬里機構出版)(黃建輝攝)

Q:在救急扶危的醫學生涯中,有哪些難忘個案?

胡:15年前有一個四十幾歲男士打完波後到私家醫院求醫,指是弄傷肩膊,我見他不斷流冷汗已心感不妙,他轉頭就昏迷,原來是心肌梗塞,即時為他進行電顫,待他蘇醒後,馬上送他到有「通波仔」的私家醫院進行手術。

數年後,適逢香港急症科醫學院的慶祝會上,這位男士也有出席,當時他的子女年僅兩、三歲,他十分感激急症科醫生救他一命。最緊要是救到病人。當然我們不是一聽到他膊頭痛就想到是心肌梗塞,運用我們的知識、看臨床表徵、做檢測,統統幫到我們做決定。

另一個難忘個案是一位急症科醫生同事,為他急救時仍要保持冷靜,有些事情命運主宰,醫生也不能逆轉,不是如劇集般來到急症室「電返」就會復元。

急症室的病人無論你認識與否,每個人都有其故事,平日要多關心身邊的人。疾病的出現原因眾多,不能只說是當事人不愛惜身體,有先天基因因素、有後天原因使然,總不能每個人都長命百歲不死。我們常見是一些哮喘病人,平日病情不太嚴重,但病發時送到急症室用盡辦法也救不了,實在十分無奈和婉惜,有些事情確是未能掌控不由人。

楊:難忘的多是救不回的病人,特別是年青人,有很重的失去感。此外,有個案是鐵路輕生者在路軌卡着,我們會出Team幫助做一些生命維持的工作,在不同環境會作出變通,極有挑戰性。

點擊圖片放大
+5
+4

急救房警鐘

當有病人需要急救,急症室的急救房會響起急促刺耳的鐘聲,從事這科多年的楊醫生,說現時聽到急救警鐘都會緊張。「因為知道自己可能會遇到未知的境況,就算是資深醫生,都總會遇到一些情況是自己以前未接觸過的,任何事情也可千變萬化。」

胡醫生更說,其實不只是聽到急救警鐘,她現時做行政收到電話都會緊張。「最重要是保持冷靜,你一亂別人就更亂。」

記者:周美好